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專家近期剖析指出,空氣污染,排放是“病根”,氣候是誘因,雜亂的顆粒物二次轉化是催化劑。
大的“病況”搞理解了,要想對癥下藥,還得澄清詳細的“病因”。
環境監測機構指出重污染氣候中首要污染物大多是PM2.5。PM2.5究竟從何而來,治污這么多年后其主要的成分有沒有改變?重污染期間,區域之間又是怎么相互影響的?近日,藍藍天作業室專訪了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專家組,為我們答疑釋惑。
機動車尾氣等污染“貢獻”加大,農業污染給大氣添亂
這些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不斷加力,PM2.5的化學特征發生了顯著改變。
攻關研討標明,2017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2+26”城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揮發性有機物、氨和一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量,同比下降6%—31%,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降幅最大,氨排放降幅最小。
2017—2018年采暖季期間,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PM2.5的均勻濃度為85微克/立方米,其中有機物、硝酸鹽、硫酸鹽、銨鹽等主要組分的占比分別為28%、19%、12%和11%。2018年11月—今年2月主要監測站點在線丈量的成果,再次印證了這一改變規律。
PM2.5組分“黑名單”。(材料來歷: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
—有機物占比正在下降。
PM2.5組分“黑名單”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有機物?,F在,在測的有機物達100多種,主要來自散煤焚燒、機動車尾氣等一次排放和揮發性有機物的二次轉化,跟著散煤焚燒排放等得到有用管理,有機物的占比正在下降。
——硫酸鹽濃度及占比大幅降低。
作為大氣主要污染物之一,二氧化硫是導致酸雨的重要因素,也曾是二次生成PM2.5的最主要來歷。許多地區一直把操控二氧化硫排放總量作為大氣污染管理的頭等作業。攻關專家以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散煤“雙代替”、燃煤鍋爐和“散亂污”企業綜合整治成效顯著,使得硫酸鹽濃度及占比大幅降低。
——硝酸鹽污染十分杰出。
觀測期間的數據剖析顯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硝酸鹽區域性污染十分杰出,硝酸鹽肯定濃度和占比大幅度超越硫酸鹽,成為PM2.5中最主要的二次無機組分,其濃度快速上升已成為PM2.5爆發式增長的關鍵因素之一。這標明,加強氮氧化物的操控十分重要、十分緊迫。
中國環境科學研討院研討員薛志鋼告訴記者,“2+26”城市氮氧化物重要的來歷是道路移動源,也便是機動車,占比32%;非道路移動源即工程機械、農業機械、船只和飛機等的排放占比17%;電力和供熱行業排放占比17%;其他工業排放占20%。抓住重點領域、推進氮氧化物減排成為當務之急。
文章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