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要確定一點,那就是甲醛對于植物來說也不是什么好東西。這種化學物質同樣會與植物的蛋白質、核酸和脂類物質發生反應,傷害植物細胞。對甲醛氣體反應敏感的植物,像三角梅(有的地方也叫葉子花)、紅花酢漿草、米仔蘭,在甲醛濃度高的環境下也會受傷,嚴重的甚至死亡。紅花酢漿草尤其敏感,只要把它扔在甲醛濃度為0.1毫克/立方米的環境中,放上3個小時,就會有95%的葉片受傷(按面積比計算)。并且,當甲醛濃度增加時,受傷的速度就更快了,它們只能甲醛濃度為0.4毫克/立方米的環境中堅持3個小時,然后,整個葉片變為黃褐色且失水萎蔫,成了枯草。
主要原因是甲醛會與植物細胞中的超氧化物岐化酶結合,使這些關鍵的蛋白質失去活性,再進一步破壞細胞膜結構,最終推倒這道城墻。那可是嚴格控制養料、水分和廢物進出的關鍵部位。至此,植物的命運自然可想而知了。
吸收甲醛是植物的防御機制
當然,有些植物對甲醛的忍耐力要強一些,甚至還有解毒功能。然后呢,這些植物就被奉為清除污染的神草了。
實際情況是,這些植物體內存在一些用于清除甲醛的的“流水線”,它們會把甲醛與特定的化學物質反應生產出氨基酸(如絲氨酸),或者是直接變成碳酸和二氧化碳,從而進入物質循環,用于制造新的糖、脂肪或者蛋白質。從表面上看,這個過程一方面降低了甲醛對植物細胞的破壞,另一方面,還增加了植物的“營養物質”。畢竟,從甲醛來的碳元素和從二氧化碳來的碳元素是沒有區別的。算是個一舉兩得的好辦法。
不過,要注意的是,這也僅僅是植物的防御反應。說白了,處理甲醛也只是個不得已而為之的活動。將其進行無害化處理,還要兜不少圈子,遠不如吸收二氧化碳來得有效。
能吸收,但不給力
既然這些植物具備吸收甲醛的能力,那用它們來凈化家中的甲醛是否可靠呢?
研究人員通過模擬含有甲醛的居室,測定了一些常見的室內盆栽觀賞植物對甲醛的處理能力。從實驗得到的吸收效率來看,植物處理甲醛的能力還不足以在短時間內顯著降低一般居室內的甲醛濃度。[2][3] 舉例來說,目前被廣泛推崇的吊蘭處理甲醛的平均速度是1平方米大的葉片每小時處理0.15毫克的甲醛。[2] 實際上,通常一株的吊蘭的葉面積不足0.1平方米。也就說,一棵吊蘭1天之內能處理的甲醛總量只有0.36毫克。如果100平米,層高3米的居室內,甲醛濃度是0.5毫克/立方米的,總共有150毫克甲醛,要降到安全標準(0.1毫克/立方米)[4]就需要至少清除120毫克甲醛。那這棵吊蘭要辛辛苦苦工作333天。當然,這還不算上從裝飾材料里新揮發出來的甲醛。
其他有吸收甲醛能力的植物,有的吸收速率比吊蘭稍高,有的葉面面積稍大,但都不會帶來明顯的改善,實際的處理作用還是相當有限。此外,吸收實驗的數據是在相對較小的空間里取得的。也就是說,甲醛還不能在空間隨便飄蕩,要時刻圍繞在植物旁邊才能被有效清除。形象的來說,植物不是吸塵器,而是愿者上鉤的漁網。
竹炭、綠植都不夠好,那我們能怎么辦呢?在有關通風對甲醛濃度影響的實驗中,給予居室強制通風3個月后,室內的甲醛濃度就會由最初的0.248毫克/立方米降至0.071毫克/立方米,降幅達到了75%。[5] 看來開窗通風才是清除甲醛的最便捷有效的手段。
結論:方法部分可行,但效果欠佳。 以竹炭為代表的活性炭物質對甲醛只是吸附不是吸收,這種吸附的不牢固性使得甲醛還可能被釋放出來,效果難以保證。吊蘭等植物雖然有一定的吸收甲醛的能力,但是其吸收甲醛的量很有限,想有效降低室內的甲醛含量,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雖然這兩種方法沒有什么壞處,但不要對它們的作用抱以過高的期望。在選擇低甲醛含量的裝飾材料的基礎上,保證居室通風是減少甲醛污染的有效途徑。還是多開窗通風吧!
環境監測機構康寧環境監測經營范圍包括:環境監測;礦產品檢測;環境評價及技術咨詢;環保技術、檢測技術、檢測設備技術研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轉讓;檢測藥劑、藥品、檢測設備、儀器儀表、計算機軟硬件及輔助設備銷售;貨物或技術進出口。
公司擁有超過五百平米的實驗室及研發中心,擁有當今行業最先進的檢驗設備儀器和檢測設備。
公司現有在冊人員60余人,90%以上為本科學歷,其中碩士學歷占20%,擁有中級以上職稱8人.公司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凝聚了一批業界的頂尖人才,為公司的研發和服務提供了有力的保證。